書香伴我成長
王柱森
別人都說我是一個喜歡書的人。我自己也有感覺,就是不管在何處的大街上,還是在機場候機,最喜歡的就是逛書店。為什么喜歡書,可能與少年的經歷有關。
我出生在渤海灣西邊的一個小漁村,原是窮鄉僻壤,鹽堿地上生白毛風的地方,傳說林沖刺配滄州路,火燒的草料場離小村很近。應該說,這里不缺俠膽義腸的故事,但缺少文化浸潤的古風。我家不是書香門第,我記得家里的“藏書”就是父親單位發的《毛澤東選集》。上小學五年時,我在語文老師的家中看到了《水滸傳》,書上還有毛主席關于宋江的評語。語文老師每周都給我們來一段《林海雪原》的故事,他悄悄關好教室的門,然后繪聲繪色地講來??上?,他得肺結核去世了,他的女兒—我的同班同學不得不退學了。我只到現在,也忘不了她交上最后的作業,流著眼淚離去的身影。那時,是人民公社制,各家的日子過得都很難,人們不會把錢用在買書上。星期天,我們很多孩子去趕海、打青草。喂馬的青草一分錢一斤,我一上午才能割十幾斤。我掙得錢,截留了五分錢,買了一本“小人書”(連環畫),躲到無人的地方去看,害怕讓大人看到。當時,很羨慕老師的孩子們,他們可以看到雜志和報紙。我就跟同學借老師們訂的雜志看,如果檢到廢報紙,就先讀后劃分主謂賓。這種看書的精神得到了班主任老師的表揚。也許,從那時起我看書的欲望就生根發芽了。
現在想起來,真是可憐,整個讀高中期間,我竟沒有一本輔導參考書。高考落榜后,我讀書的欲望更強了,先是讓在滄州讀師范學院的同學在他們圖書館借出書寄給我。后來,我所在的人民公社有了圖書室,我就騎著自行車跑30里路跟團委書記借書看。再后來自己咬牙花五元錢在供銷社里買了一套三本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紅樓夢》。我還自己在郵局訂了《十月》雜志,加入了“漁火”文學社,發表了第一篇文章,做起了文學青年夢。再后來,我考上了軍校,發表了幾十萬字的文章,出了專著,還獲了一些獎。
就這樣,我逾30年讀書不止,筆耕不止,收獲不止。書給了我什么?真正應了古人的話: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可以怡情、明心、開智、交友。最根本的,讀書是與內心的自我進行碰撞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汲取能量和營養??傊?,讀書就是一種快樂的生活方式。在如今這個更加浮躁、標榜“淺閱讀”的時代,我真的要“將學習進行到底了”。盡管過了五十不惑的年齡,我還是喜歡閱讀,堅持“活到老,學到老”。
讓我們都來讀書吧!
|